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“魂”和“根”。几千年来,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、绵延不绝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。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,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,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。因此,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,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致公党汕头市委会调查后发现,一直以来,我市在开展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,注意到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,并就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作了不同的尝试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但是,从目前我市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来看,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:
一是中小学普遍以应试为教育导向,弱化、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。很多学校仍然只重视应试教育,忽视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去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仅限于单一、刻板地在语文、历史课堂上灌输学生进行古诗词、历史人物、朝代简史等相关知识点的记忆,没有对其蕴含的民族精神、道德情操、人文涵养进行深入挖掘和讲解,教育方法和措施仅停留在表面上;
二是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不足,未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;
三是各类媒体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力度不够。弘扬中华文化离不开媒体和舆论的正确引导,但就现状来看,社会上和校园内没有形成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导向和浓郁氛围,报刊、杂志、广播电视、网络以及各类新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远远不够,或是形式不够通俗易懂、新颖有趣,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日趋淡漠的趋势,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弘扬;
四是许多家长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,没有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。然而当下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,无暇与孩子进行交流,或是望子成龙,只重视让孩子学习课本上的知识,甚至有些家长盲目追随西方文化,排斥传统文化,各方面因素导致家庭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缺位,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,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出现断层和缺失。
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使之与我市青少年的道德规范、思想品格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,致公党汕头市委会提出如下建议:
一、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教育机制。加强学校内尤其是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部分的比重;充分挖掘、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,通过开设专题地方课程、编辑校本教材,以及渗透德育过程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。;
二、提高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。着眼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与教师岗前培训、日常培训、专业发展紧密结合,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整合教学能力;
三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。加大网络、电视、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、微信等新兴传媒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。充分利用新兴传媒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;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,编辑出版通俗明了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相关读物和视听产品;
四、强化家庭、社区在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。充分发挥社区的宣传平台作用,结合潮汕传统民俗文化特色,定期组织社区内家长开展各类学习、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,如开展经典文化宣讲,古诗文吟诵沙龙,传统戏曲艺术欣赏等,借此来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,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,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,提高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;
五、以庆祝重要的传统节日为契机,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典、经典诵读、节日民俗、文化娱乐等活动。不断挖掘春节、元宵、端午、中秋、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,以青少年能够接受、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、书法绘画展示、民俗文化表演等文艺活动,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