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就是这样一首描叙重阳节的诗歌,让我们牵肠挂肚了两千多年。可见,中华文化通过传统节日的形式,直接作用于炎黄子孙的精神与灵魂。
然而,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节日,如今遇到了不小的危机。试看身边,“情人节”、“愚人节”、“圣诞节”等洋节日如火如荼,几千年的传统节日、记录沧海桑田的民族记忆随之烟消云散;各种自创的节日、各种网络狂欢节,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极不协调,却被年轻人奉为“时尚创举”,引来各种追捧;一些外国人都不太在意的节日,凭着“舶来品”的身份就能引发万人空巷,让人大跌眼镜……
如此种种怪现象的背后,都折射了当下中国人对传统节日、民族文化的冷漠和不自信。
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,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,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,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。习总书记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、壮大、复兴的深远意义。
事实上,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是蕴育在传统节日中的一点一滴,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推动整个社会有序向前发展。对于即将到来的重阳节,人们在庆祝时一般会登高、赏菊、喝菊花酒、插茱萸……而这些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,及至唐代,重阳节被正式定为官方节日,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。此外,又因为九月初九“九九”谐音是“久久”,有长久之意,所以民间常在此日祭祖与举行敬老崇孝活动。可以说,重阳节正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具体表现,直到今天,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,对于解决“少子养老”的难题仍有现实意义。
当然,不仅是重阳节具有这样的特殊作用,很多传统节日都反映了可贵的价值理念。譬如寒食节是纪念不戚戚于富贵的介子推,端午节是为追忆孤独求索的屈原,中秋节期盼的是幸福团圆的和谐社会……因此,如果忘却或者忽视了任何一个传统节日,都将削弱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,严重影响民族优秀基因的有序传承。因而,希望每一个国人都能够重视传统节日,避免出现文化甩尾的不利局面,也为推动民族昌盛凝聚强大力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