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届“新时代新风韵”优秀美术作品展新闻发布会 中华文化促进会四届二次主席团会议在深圳召开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年会 多年的经营过程中,不断优化货源渠道,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!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 
文化项目
“新时代新新风韵”优秀美术作品展
佛教文化
 
 
导航栏目
本会简介
专题新闻
文化项目
会员单位
国际交流
佛教文化
公益活动
联系我们
 
 
   本站首页 -> 文化项目 -> 佛教文化
13条态度,原则,读懂孔子
来源: 发布时间:2018-04-06 11:18:48
仁者不忧,智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——孔子

儒家孔门之学,反躬修己之学也。——梁漱溟



 
1.乐:没有一个“苦”字的《论语》
             我们一翻开《论语》看孔子的第一个态度,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,一见便觉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长,非常之妙。
            《论语》的第一章,孔子开腔便说: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,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。”单从这几句话,可见他的态度非常鲜明,可以想见他心里自得的样子。其次如: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“汝奚不曰,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            他自己说他的生活是如此,这可以见出孔子心里的那种乐趣快畅,生活之乐是很显著的。
 
2.仁:柔嫩而真挚
            仁则为孔子极重要的观念。据有人说:《论语》讲仁有五十八处,而阮元《研经室集》中“论仁篇”说,仁在《论语》里面见一百零五回,于此可证仁是孔子的一个最重要观念。所谓仁就是慈爱之义。孔子说:“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。”孝弟何以为仁之本,凡仁之爱亲、敬兄,与夫父母之爱子,都怀着一种柔嫩而真挚之情。
            宰我问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,孔子说:“食夫稻衣夫锦,于汝安乎?”曰:“安。”“汝安则为之。夫君子之居丧,食旨不甘,闻乐不乐,居处不安,故不为也。今汝安则为之。”宰我出。子曰:“予之不仁也。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。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。”
            由此段话来看,结果带出一个仁的问题,仿佛说感情很冷硬的样子就是不仁,他心里觉得安,就叫他不仁,他心里觉得不安就叫他仁,可见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,由此看去,所谓仁这个东西——情这个东西,不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吗?
 
3.讷言敏行
            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仁者其言也切。子贡问君子,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”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,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。巧言令色,鲜矣仁,刚毅木讷近仁。孔子不爱说话,只实地做事,于此可见。


4.看自己
            这个态度有好几条可以看得出,而显著的话就是: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这都是看自己不向外找的态度。
 
5.看当下
            这与看自己的态度是相连的。孔子说:“君子思不出其位,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,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
            最末这句话,或者含有他义,却也可以有助于表达只看当下的态度。以上两个态度一为对于空间的态度,一为对于时间的态度,一是注意此处,一是集中于现在。


6.反宗教
            因为宗教与以上两个态度是相反的,宗教是抱一个极久极远的目的,所以反对他,季路问事鬼神,子曰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。”曰:“敢问死。”子曰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
            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,死后之事他不管的。除此以外都不谈。宗教说的都是过去未来之事,事鬼神之事,恰与孔子“非其鬼而祭之谄”的态度大相反背。他只要人祭祖宗就好了,如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即与宗教相反。宗教之占顶大势力高位置者,如佛教经论中则很少谈人事及当下的事情。佛家孔家实在是各走一条路。
 
7.非功利
            孔子说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”
 
8.非刑罚
            孔子说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居其所,而众星拱之。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这种新鲜的态度,与法家绝不同,盖一讲王道,一讲霸道也。


9.孝弟
            我们讲孝弟与讲礼乐有相关系的话可说,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,无体之礼,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,孝弟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,亦即生命身处之优美文雅。孔子一切的话完全是就个人生活说,我们也应该持这个态度,就心情去讲孝弟,自然活泼有兴趣,所谓孝弟这个心,还是我们讲孔子乐的那个心,仁的那个心亦即礼乐的那个心,亦即所谓一团和气的那个心。我们有好的心理,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,许多好的生活,亦即许多好的事情,我们最眼前的人,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,如果对最眼前的人,最当下的事情,不曾弄好,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。故人的生活,即应从孝弟开端。孝弟者也,其为人之本与。
 
10.命
            所谓命这个东西,似乎也让我们注意,孔子是讲他自己的生活,说:“五十而知天命,道之将行也与命也,道之将废也与命也,不知命无以为君子。”所谓知天命者,知只是一个通达,仿佛是通于天命,是与天命不二,与大的流行合一,所谓为己,看当下,通统是与天不二的态度,只有此时是一个绝对,他不离开这里,而一直流行下去,不曾把宇宙打为两段。


11.礼
            所谓礼者即是人情的自然要求,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,林放问礼之本,子曰:“大哉问!礼与其奢也宁俭;丧与其易也宁戚。”可见礼之根本即是人情,人有情便顶好,不在许多繁文缛节,孔子所认为不好的,就是情不动。他说:“居上不宽,为礼不敬,临丧不哀,吾何以观之哉?”
 
12.不迁怒,不贰过
            他极夸奖的弟子为颜子,而称赞颜子极好的话则为“不迁怒,不贰过”与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”。此虽为颜子的生活,但足见在孔子生活中亦甚重要,此虽是一条而为两个态度。我们知道怒是气质中最硬固的东西,要不堕入气质、习惯中,则顶好能不迁怒。其余更不能为害矣。
            不贰过有两层意思:一即是知过,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,我们往往不知道,若有错即知,这个知道也就是不懈;一是改过,知过后便不再有过,就是所谓一息不懈,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。


13.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
            这个态度杨慈湖常提及,他心目中讲孔家生活时常用一句话来概括,即是“不起意”。他说孔子时常有此表示,如孔子说我们异于是,无可无不可,都可证知。我最初用“不认定”三字来表示,但觉不好。我们还是用“不起意”好了。

 

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  版权所有        京ICP备2021002410号-1       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10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