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在社会中,我们就离不开人与各种人或者事物的相处,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主要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是德性的智慧,礼乐教化,内圣外王;道家谈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,是空灵的智慧,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;佛家主要谈的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,是解脱的智慧,缘起性空,转识成智。
儒:忠恕之道
在《论语》中,曾子说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“忠”就是尽己之心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用今天的俗话来说,意思就是“想人家好,才能自己好”。
“恕”就是推己及人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意思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,决不强加给别人,用今天的俗话来说就是“要想被人尊重,首先要尊重别人”。
“恕”道可以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,可以推衍开来,比如说我们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,那我们决不要羞辱别人,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,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。
这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。其实,忠恕之道是“仁”的一体两面,“忠”中有“恕”,“恕”中有“忠”,“尽己”与“推己”很难分割开来,这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。
道:至乐之道
道家智慧的精神追求是“至乐”,即达到快乐,至高无上的快乐。这才是道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精神。
“至乐”之道建立在对自然、对生命的敬重之上。道家最关注自然、关注生命,并且把整个自然生命看成是一体,不仅仅是人的生命,还包括动物的生命,地球的生命,整个自然界的生命,宇宙的生命。
出于对生命的敬重才要“至乐”,“至乐”不仅要使自己快乐,还要让其他的存在也快乐,人类社会快乐,自然界也快乐。
道家认为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,与外部的大宇宙存在对应关系,因此人与自然完全融合,融于自然,连自我也不存在,跟大自然完全一体,就可以获得“至乐”。
所以“至乐无乐”,这里的“无乐”指的是没有常人所有的感官欲望快乐,从而真正达到快乐,也就是成为道家所说的“真人”。《道德经》说“修之以身,其得乃真”,懂得修身,有了“真德”就可以延年益寿。
道家的修真就是达到“至乐”,从而延年益寿,甚至长生不死。“真”在甲骨文里是一个倒立的尸体,可见在古人的思维中死亡才是“真”,而道家并不认为死亡就是终结。
释:平常心是道
禅宗提出“平常心是道”,把修行拉到人间的日常生活中,吃饭睡觉、劈柴担水都是妙道。看似容易,其实修行到心无挂碍,保持一颗平常心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,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这首诗表达了“平常心是道”的境界。
平常心是道,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功成名就,而在于悠然地品味流逝的或正在流逝的,看似寻常而实不寻常的生活片段。比起对是非成败的热衷来,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趣味和品味更能提高人的尊严和生命意识。
春来草自青,秋到叶自落。只有保持平常心,静心做日常事,不染不著,“山高不碍云飞,竹密不妨水过”,这样,你才能理解生命自在的真味。
一些人在生活中千般计较,陷在利害得失的算计中不能自拔,其实不如多一点平常心,少一点胜负心。春来,奉一树绿叶;春去,还一身自在。不去妄求,也就没有了忧伤和苦恼。
|